小明三段論
  ★很汽車借款多人的小伙伴
  ★曾經的固態硬碟模範少年
  ★新seo京報特別評論員
  前幾天,小明註意到,北京一萬利多製冰機些部門公佈了網絡輿情應對和政務微博的維護費用。其中,北京市旅游委最受關註,其微博微信及新聞監測預算較高,達90萬元。
  話說化療飲食注意這個開支去年不少部門已經實施,名目大同小異,花費差別較大,多則數十萬,至少也要十萬元。據報道,對於輿情監測市場規模的猜測,從輿情軟件市場10億元,到輿情信息服務業100億元,依然眾說紛紜。
  因此,小明也想搞明白,“輿情監測”火熱的背後,還有哪些註意事項。
  【擺事實】
  小明查看了“中國政府採購網”等網站,才突然發現,“輿情監測”這個市場那是相當地熱鬧,對定義的理解也是仁智各見,大致分為幾類:
  1、“設備”市場。比如,蘇州市委宣傳部採購時介紹說購買的是“輿情監測系統軟件”,認為這是“一套適合我市實際的操作平臺,包括與蘇州相關的輿情詞庫、數據庫和信息處理模塊、框架及模式等。”類似的理解,還有河南省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西省贛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
  2、“服務”市場。現在,輿情分析師已成為一種職業,很多政府部門也將相關的培訓,以及對有關社交媒體等媒介的運用,作為“輿情監測”的主要內容。比如,廈門市委宣傳部購買的項目名稱是“互聯網輿情監測服務”,包括“平臺建設”和“輿情服務”。
  3、“報告”市場。不少政府部門乾脆直接購買一些輿情監測機構的《輿情監測報告》,還有一些就是“私人定製”。在剛纔提及的廈門市委宣傳部的要求中,提出需要“提供涉及廈門的輿情(周報、月報、季度報、半年報、年報),詳細分析廈門本地輿情事情。還有售後服務:提供7×24小時電話服務,工作日內1小時響應。”
  4、“交易”市場。小明在一些相關輿情監測機構的介紹中發現,“輿情監測”儼然“危機公關”的另一套馬甲,說白了,就是我負責提供錢,你負責滅火,採取刪帖、屏蔽等手段,消除網絡上的負面新聞。某地級市的招標要求中提出“對1000個以上的境內網站(新聞網站、論壇、博客等)實時監測、採集、內容提取”,具體說就是危機公關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涌現出800多家輿情軟件企業,預計2014年會突破1000家。
  【講道理】
  在小明眼裡,“輿情監測”不僅僅是個“大市場”,更是由一系列問題組成的“大學問”。
  政府該如何理解“輿情監測”,如何監測,是自己親自監測,還是服務外包?購買的到底是什麼,軟件、服務、報告、還是交易?監測到民意之後又該如何處理?是組織人員滅火,還是從善如流,藉機提升自身的科學決策與公共服務水平?監測內容是“保密對象”還是“公共產品”?如何判斷和檢測政府部門的這個錢花得值不值?
  在一份關於墊江縣委宣傳部採購互聯網輿情監測服務的公告中,小明就發現這樣一句話:“此次採購內容為保密項目不宜採用公開招標。”這也算保密?
  可見,“輿情監測”風生水起的同時,卻存在著高度不透明,也不乏魚目混珠等亂象。雖然對於不少地區和部門來說,確實是認識到輿情民意的重要性,通過這一途徑助推公共服務,也暴露出一些消極的認知態度,所謂的“輿情監測”,不過是“輿情控制”換了個說法。
  輿情監測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從根本上說,其功能主要應是瞭解民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政府利用網絡和科學手段,服務民眾、自覺接受監督的一種途徑。
  【下結論】
  鑒於目前“輿情監測”的市場較為混亂,也鑒於政府部門預算中對“輿情監測”披露的信息還不夠充分,小明期待:
  1、不要胡亂花錢。凡是採購“輿情監測”項目的政府部門,進一步公開具體的信息,也讓公眾打個分,“親,看看這個買賣划算不划算”?
  2、不要唱歪了經。對輿情監測的對象,不能一刀切,分別對待。對於正當訴求,儘快協調解決;對於傳聞流言,給以澄清回應;對於嘲諷調侃,給以包容理解;對於造謠中傷,給以依法打擊。  (原標題:“輿情監測”是個什麼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chd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